一、“民”以“和”为贵
秋收冬藏,大雪纷飞。2020年12月17日,资环学院袁京副教授带领环境与工程系16名烟台专硕研究生首次集体参观山东民和生物科技股份。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父母代肉种鸡笼养企业。为什么会选择这家企业作为研究生涯参观实习的第一站呢?随着接下来陈经理的讲解和参观,同学们的疑惑一步步解开。
在观看宣传片的过程中,同学们敏锐的抓住了“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等关键词,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已经成为了畜禽养殖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这满足了国民对于优质蛋白质的需求,但是随之带来的是大规模养殖场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如果得不到完善的处理处置,将会给环境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在听到民和年产量可以达到3亿多只鸡时,同学们脸上都浮现出隐隐的担忧:生产这么多只鸡,我们的环境是否可以承载随之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呢?
二、生态农业,惠及民生
2008年,民和建立了生物科技公司,并拥有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养殖产生的鸡粪和污水经过一定比例混合,进行厌氧发酵,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于发电以及供暖,沼液和沼渣分别经过膜浓缩和堆肥可以生产很优质的有机肥,而发电机的冷凝水也可以和供暖水循环利用。同学们不禁感叹,这是“资源”与“能源”的双赢。
可是,鸡粪本身是一种不太适合直接用于厌氧发酵的原材料,民和为什么选取这种方式作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主要途径呢?原来,这是由于鸡粪的特殊性,在饲养时,除饲料外还需添加一些小的石粒等坚硬物质帮助鸡消化,于是鸡粪中会含有这些杂质,因此需要进行水解等预处理,而水解预处理为厌氧消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特别地,同学们还注意到了民和的一项惠民项目——沼气民用工程。民和生产的沼气替代了周边村民的煤气,大大降低其生活成本,也提高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安全边界性。听到这里,同学们都有些慨然:看来,我们将来不仅要从事环境工作,还肩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
三、变废为宝,转臭为香
进入到堆肥区时,同学们纷纷带起了口罩。以往只是在书本和文献中了解到堆肥会产生恶臭气体,但是真正进入堆肥厂,才能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而同学们也真正的看到了堆肥过程中是如何进行进料,布料,翻堆,筛分等操作的,以及对堆肥过程产生的高温和臭气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原来在一次堆肥中,堆体真的能产生很高的温度以至于堆体可以散发出白色的烟雾。从事多年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研究的袁老师为同学们仔细讲解了各个环节,结合上课的内容,同学们的记忆更加深刻。堆肥的产品,最终会变成具有泥土芬芳的绿色有机肥料返还给大地。同学们纷纷表示如果能够亲自参与完整的堆肥实验,将令人厌恶的畜禽粪便转变为无毒无害无臭的可利用资源,一定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四、勤于思考,觉知躬行
通过一下午的参观,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民和目前的废弃物处理处置方式是否是最优解,是否还有可以优化的可能?堆肥过程的臭气如何进一步控制?产业链是否还可以进行适当延长?除生产高效叶面肥之外,还可以生产哪些高值化产品来提高收益?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同学们不断深入学习,不断探索实践。最后,希望资环的莘莘学子们通过更多的校内学习、校外实习,都能收获秋的成熟,迎接春的希望。心怀“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不负韶华,砥砺前行。(资环学院 陈杰 供稿/供图)